捐赠仪式上,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的成员们将前期精心整理的9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老兵的口述视频、照片,以及老兵手印等珍贵史料郑重地移交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每一枚手印、每一段影像资料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是历史的鲜活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它们无偿地赠出,让老兵精神得到更长久的传承,无疑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最好纪念。”寻访团成员、该校“00后”退役大学生士兵胡志杰欣慰地说。那一刻,寻访路上的各种艰辛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今年6月底,这支由8名平均年龄23岁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成立仅一年多时间的团队再次踏上了寻访的道路。在该校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团委书记、团队指导老师李云飞的带领下,团队用一周时间走遍天长市、明光市、定远县、全椒县等地,寻访慰问了8位平均年龄100岁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将老兵们的战斗岁月转化为永恒的历史见证。
寻心
“行走的思政课堂”、7.15、让历史照亮未来......熟悉李云飞的人都知道,他随身携带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寻访过的老兵信息、寻访现场的感人瞬间和寻访心得等,其中记在扉页的数字7.15将大家的回忆再次拉回去年的7月15日,寻访团组建后寻访的第一位退役老兵——安徽省道德模范获得者严明友。
展开剩余85%“别看严老一头白发,说话很响亮哩。他说来者是客,必须让客人先坐。他跟我们说,‘你们不要看网上的报道,我没什么事迹,这都是党对我的鼓励’”。回想着那个夏日午后,在滁州市光荣院里,大家围坐在严明友老人身边,听他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场景,李云飞感慨道:“学生们听得都很投入,眼睛里泛着光。”当看到严老床底下和书架上,一张张用毛笔抄写的乐谱和歌单,寻访团成员深受触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这些手抄歌单里藏着的是一位老兵的初心啊”。
那次寻访,成员们将严老的峥嵘岁月都一一记在笔端,刻进心里。“当散落的红色印记被系统串联,当亲历者的故事被重新打捞,鲜活的红色教育资源便自然生长,最终凝结成‘行走的思政课堂’——它让青年学生跳出书本的平面叙事,在触摸历史肌理的过程中,完成对爱国精神的立体感知。”李云飞说。而这正是寻访团成立的初心和使命。
滁州是一方红色的土地,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曾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目前在世的抗战老兵仅剩十余位,他们正在慢慢老去。每一次寻访都是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份记录都意义非凡。
敬礼
7月4日,定远县抗战老兵杨文齐的家里,寻访团成员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当年的战场经历。
“我这伤疤,就是当年打仗时留下的。”说罢,杨文齐褪去袜子,将脚背上被子弹射穿留下的伤疤露了出来,伤疤边缘的皮肤仍清晰可见凹陷的弹孔痕迹。现场一片安静。就在这时,寻访团成员、退役大学生士兵易万康“唰”地立正,向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杨文齐见状,也缓缓抬起右手,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回了一个虽不标准却无比郑重的军礼。这感人的一幕刚好被寻访团的镜头抓拍下来了。这场跨越80年的军礼,一个刚劲有力,一个饱经风霜,却同样承载着保家卫国的誓言。
“英雄从来不是史书里泛黄的名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我要以他们为镜,把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融进血脉,用脚步践行新时代青年的青春誓言。”寻访团成员、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得者刘雨动情地说。
据介绍,今年夏天,寻访团共寻访了包括杨文齐老人在内的8位老兵,考虑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寻访对象更加聚焦,8位老兵全部是抗战老兵。寻访中,除了拍摄影像资料,还新增了采集老兵手印的环节。“老兵们都年事已高,每次寻访前,我们都尽可能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高效率。”李云飞说。
以杨文齐老人的寻访为例,早在今年5月,寻访团就已经和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杨文齐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住址等信息。在了解到滁州市的抗战老兵多与新四军第二师有着深厚渊源后,寻访团特地前往皖东烈士陵园内的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深入学习相关历史背景与资料,为寻访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在寻访前三天,团队再次对接具体细节,集思广益确定访谈提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意义非凡的爱国主义教育”。
再访
“高爷爷,我们来看您了!”7月的天长市暑气蒸腾,寻访团再次踏进抗战老兵高维田家的小院。早已端坐堂前等候的高维田闻声回应着,一身熨帖的白衬衫外,那件挂满勋章的旧军装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光泽,胸前独立自由勋章上的延安宝塔与红星交相辉映——这是百岁老人最为珍视的荣耀,也是那段烽火岁月最鲜明的印记。
高维田身体尚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丝毫看不出已是百岁高龄。胡志杰快步上前,老人颤巍巍地站起身,用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他的手,这双手曾握过步枪、掷过手榴弹,如今握住的是两代军人对历史的共同珍视。
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在随后的交流中,高老特意回顾了当年的激动时刻:“那天我跟随首长在参加学习途中,听到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整个队伍都沸腾了!大家扔了帽子欢呼,抱着战友哭,街上老百姓敲锣打鼓,那种全民欢呼、奔走相告的热闹劲儿,这辈子都忘不了。”当学生们拿出去年和高老拍摄的合影时,照片里的影像与眼前的老人重叠,时光仿佛在这间老屋完成了一次温柔的折叠,也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寻访的紧迫性与珍贵性。
“去年,高老给我们讲了面对日军多轮‘扫荡’,摸黑打伏击切断日军物资运输的战斗故事。今年他依旧劲头十足,看到我带来的‘兵娃子’,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在李云飞的寻访笔记里,记录着与高维田老人的二度相逢。在他看来,抗战老兵多已步入高龄,身体与生活状态可能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二次寻访从记录历史延伸至关怀个体,让老兵感受到“历史见证者”的价值被认可,强化其晚年的尊严感与归属感。对此,高维田的女儿高慧表示肯定:“从父亲脸上的笑容能够看出,有你们这样一群‘兵娃子’始终惦记着他,能够两次前来看望,他很开心。”
传红
“在冰冷的雨夜中,急行军蹚水赶路,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他硬是端着枪,冲在最前面......”7月1日下午,在明光市石坝镇支教课堂,寻访团将当天上午寻访到的抗战老兵王载坤的革命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30余名留守儿童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
在当地部队的军人子女托举课堂上,寻访团成员开讲“当兵老爷爷”的故事:定远县抗战老兵杨文齐脱下袜子为大家展示弹孔贯穿脚掌的疤痕,与退役大学生士兵互敬军礼;天长市抗战老兵高维田动情分享1945年8月听闻日本投降的喜悦;明光市抗战老兵王载坤讲述雨夜行军的艰苦;定远县抗战老兵李大武分享在炮火中送信,在战斗中学习,从目不识丁到写得一手好字......在这里,一个个寻访故事成了乡村课堂里最鲜活的教材,为孩子们种下革命传承的种子。
据李云飞介绍,目前实地寻访的工作已经结束,但老兵故事的宣传工作还在继续中。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老兵的故事,他们一边加紧整理寻访材料,将其悉数捐赠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永久保存;一边当好红色“传声筒”,通过在支教课堂开展抗战精神宣讲,在红色场馆进行志愿讲解等活动,将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珍贵的抗战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每一位老兵都是战争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每一次寻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溯源。唯有铭记与传承,才能不负他们曾拼尽全力守护的这片土地。”李云飞说这话时,其眼前采集到的那些手印,红在纸上,红透心房。
抗战老兵杨文齐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互敬军礼
抗战老兵王载坤讲述战斗经历
抗战老兵高维田分享听闻抗战胜利时的喜悦
抗战老兵们的手印
寻访抗战老兵集锦
记者手记
爱国主义教育课要怎么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还可以怎么创新?滁州学院由八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青春向红途·抗战印记大学生寻访团”用对18位老兵的寻访给出了答案。过去一年多,寻访路上,他们趴在老兵膝旁,聆听着那些遥不可及又真实发生的红色故事,寻访着也受教育着。随后他们化身“小老师”,在乡村课堂里、在红色场馆里,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红色的种子撒进更多人的心里。这一刻,从寻红、访红,到记红、印红,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果然,历史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张成龙
发布于:安徽省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