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先败于辽沈,再败于淮海,主要责任人当然是老蒋,其次就是陈诚和刘峙,杜聿明两头跑两头不落好,就是个背黑锅的——不管是在东北还是在徐州,杜聿明的命令都不好使,因为他是中将,所有的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有些军长也是中将,而且很多兵团司令和军长、师长都受老蒋直接指挥,杜聿明让他们打而他们不打,杜聿明让他们撤而他们不撤,杜聿明毫无办法。
蒋军中将多如狗,少将遍地走,但上将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数量固定,只有一个上将升级或死亡、退役,才有其他中将顶坑,刘峙是1935年4月首批授予的二级上将之一,卫立煌和陈诚1939年5月晋升二级上将,是因为程潜晋升一级上将,刘湘病故,空出来两个坑。
韩复榘也是1935年4月首批授予的二级上将之一,他那个“坑”最不吉利:1939年9月韩复榘被处决,庞炳勋晋升二级上将;1944年2月庞炳勋投敌,薛岳晋升二级上将。
辽沈战役期间,陈诚已经于1947年2月21日晋升(张学良“退役”),刘峙在淮海战役被褫夺兵权,自然连追认一级上将的机会都没有,薛岳虽然不太受老蒋待见,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挂上了一级上将的四颗星。
展开剩余83%说起老蒋不太受老蒋待见,徐州“剿总”总司令用刘峙而不用薛岳,那就是一个明证。
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当时别说前线将领反对,就连老蒋的夫人也反对:“蒋夫人曾向委员长进言说:‘外边闲话很多,刘峙恐怕不能再指挥作战吧?’蒋先生说:‘刘峙指挥作战是不行,但是哪个人有刘峙那样绝对服从?’(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李宗仁回忆录》)”
难怪蒋夫人反对刘峙重新带兵,当时“国防部”和前线早已反对声一片,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向“参谋总长”顾祝同转述了大家的意见:“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那只猪指的是谁,不用笔者解释,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都知道,但大家中意的“虎将”是谁,那可就众说纷纭了,但那头虎肯定不是白崇禧,因为白崇禧是桂系二号人物,黄埔系将领是绝不愿意他到徐州指挥的——尽管老蒋后来也曾想让白崇禧同时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但白崇禧自己不愿意,下面的人也不支持,结果不了了之。
有人说那员虎将指的是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也肯定是不准确的——当时刘峙确实想调宋希濂到徐州,但那是接替杜聿明,而不是当徐州“剿总”总司令,因为宋希濂和杜聿明都是中将,级别不够。
即使是调宋希濂到徐州接替杜聿明,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也坚决反对,这件事时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的文强(淮海战役被俘,1975年特赦)在《新生之路》一书中回忆录了刘峙当时的说法:“总部已经召开作战会议,一致认为杜光亭(杜聿明字)不归,谁也当不起责任,我打算请宋荫国(宋希濂字)前来接替光亭。”
文强和邱清泉关系不错,就把刘峙要调宋希濂到徐州的消息透露过去,邱清泉当时就急眼了:“我就不相信在徐州前线没有接替的人才!我也不相信老宋能统帅机械化部队!刘老师如此不能知人用人,徐州又要断送在他手里!”
刘峙也算邱清泉在黄埔的“老师”,杜聿明是邱清泉的“老长官”,邱清泉疯起来连刘杜二人的面子都不给,宋希濂当然也只会不动他,所以当时可能去徐州的“虎将”,既不是老蒋不信任的白崇禧,也不是资历不足的宋希濂——宋希濂是“鹰犬将军”,离虎将还有一定距离。
直到蒋军在淮海一败涂地,被俘将领在战犯管理所“重逢”并“复盘”,才说出了他们当时想让谁指挥。曾任第十二军高参、副师长的陈启銮在《我的改造经过》(发表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116辑)中回忆:“谈到淮海战役几个精锐兵团被歼时,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用人不当:一个主要战役,摆头猪刘峙在那里指挥,如果摆头老虎薛岳在那里指挥,绝不至失败!”
这帮战犯也是过不去河赖裤裆大,事后诸葛亮以为薛岳去徐州就能带他们逃掉,这简直跟黄维被俘后要“拉开架势重打”一样无赖。
薛岳要是去了淮海,能不能逃掉都不好说,就更不用说后来还侥幸享受一级上将待遇了,但是老蒋为什么不用薛岳用刘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了:在抗战期间,刘峙曾一度因为作战不力而受处分,薛岳却在长沙保卫战中立下战功,连蒋夫人都认为刘峙不堪大用,老蒋当时是怎么想的?
薛岳绰号(一说为小名)就叫“老虎仔”,他比刘峙小四岁,扛的也是上将军衔,按理说不会招致邱清泉李弥等黄埔系不满——邱李上的是黄埔军校,薛岳加入同盟会后上的是黄埔陆军小学第一期,那资历可不是邱李等兵团司令能比的。
薛岳是一员虎将,但虎将比猪将不讨老蒋喜欢的地方,就是他脾气很大,据李宗仁回忆,薛岳在长沙保卫战期间,就跟老蒋闹过别扭:“长沙三次会战时,薛岳本打得很好,不料在作战正紧张时,蒋先生一个电话把军队调乱,薛岳一时无法补救,被打得踉跄大败,失了长沙。薛伯陵一气,不听统帅部撤往湘西的命令,竟把部队撤到江西去了。后来薛岳几乎为此受处罚呢!有人问薛岳为何要到江西去,薛说:‘跑远一点,他(指委员长)电话便打不通了!’这是抗战期间,高级将领尽人皆知的趣事。”
薛岳太有主见,似乎跟李宗仁走得也比较近,薛岳当“广东省主席”的时候,曾想把广州改为省辖市,也就是不受老蒋直接管辖而划归自己势力范围,结果被老蒋叫去一通训斥:“你们以为你们可以反对我咯?谁反对我,我就叫谁死在我之前!”
在老蒋看来,薛岳脑袋后面是有“反骨”的,远不及刘峙那么听话,而且薛岳跟杜聿明也未必合得来。
事实上即使老蒋启用薛岳代替刘峙,也难以挽回败局,这就像被俘将领在战犯管理所总结的那样:蒋军高级将领在抗战胜利后就没有学习提高,战法还是一成不变,陈诚如此,薛岳也一样。
薛岳后来有了主管海南军事的机会,结果还是因为知识落后而闹出了大笑话,他的“伯陵防线”一触即溃,他还在那里吹嘘自己的部队有“原子手榴弹”——估计现在那个频频闹笑话的于少将就是跟他学的。
但凡有半点现代军事常识,薛岳也不会“发明”原子手榴弹,他是在淮海遇到刘、邓、陈、粟四位名帅名将,可以说是连半分胜算都没有。
据李宗仁回忆,薛岳算“粤籍将领”,他想把广州从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在老蒋看来颇有割据之意,这种成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所以让薛岳去当徐州“剿总”司令,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薛岳确实是抗日名将,但在蒋氏集团,他纵有一些本事,也无奈老蒋经常越级指挥,“天子门生”们骄横跋扈——薛岳去徐州,邱清泉肯定第一个跳出来闹事,老邱连顾祝同都敢顶,又怎么会怕薛伯陵?
历史不容假设,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薛岳没去徐州,对他来说还真未必是一件坏事,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薛岳去当那个徐州“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就一定会支援他吗?杜聿明、邱清泉等老蒋嫡系,能给他面子吗?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