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赛东、周云江、潘雯静、杨贝妮是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师姐师妹”。
和校友们一样,她们拥有忙碌的“A面人生”——有人是银行职员,有人在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策划,有人尚未走出校园,继续为学业奋斗……但是,这个夏天,迎接她们的,是来自“B面人生”的挑战——在中国女子棍网球队,她们的代号分别是“32号”“13号”“16号”和“23号”,她们将和队友们一起,出战明天在成都开幕的2025世界运动会,这也是中国女队首次亮相世运赛。
在中国女子棍网球队,四个姑娘的代号分别是“32号”“13号”“16号”和“23号”
球杆划破空气,小球从球杆尽头的网窝中如炮弹出膛,飞向球门……上周日上午,上海体育大学训练场上,撞击声、呼喊声、球杆挥舞的破空声交织成一片,中国女子棍网球队正在进行去成都前的最后一次对抗训练。同样是盛夏时节,同样是挥舞双臂,这群90后和00后姑娘们全然没有古时女子“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娇柔。她们手举球杆肆意奔跑,让闷热的球场上,舞起了风。
展开剩余88%中国女子棍网球队在上海体育大学集训 徐一白 摄
走下训练场,姑娘们说,十多年前在财大校园“偶遇”这项小众运动时,从来不可能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拥有身披国家队战袍的荣耀。
“球杆上带个网,挺新奇的”
它像棒球,但是球杆顶部有个网兜,约莫乒乓球拍大小,用来接住橡胶小球;它像曲棍球,但是传球不靠击打,而靠杠杆原理将小球从网中抛出,传递给队友,相互配合,射门得分,分数高者胜。它和很多熟悉的运动都有些像,却又都不大一样。
“球杆上带个网”,是很多人对棍网球的第一印象。也有人说,啥,捞小鱼的网也能打球?
姑娘们说,最初是被棍网球的奇怪模样吸引 朱伟辉 摄
事实上,这是一项起源于北美印第安土著部落的古老运动,结合了足球、篮球和曲棍球等多种运动元素。1856年,蒙特利尔棍网球俱乐部成立,标志着它进入了标准化发展阶段,迅速在美国、加拿大以及部分欧洲国家普及,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二届现代奥运会。2017年,棍网球项目进入世界运动会。2028年,棍网球将成为洛杉矶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在国内,棍网球运动方兴未艾,正成为最红火的小众运动项目之一。四朵上财“姐妹花”用她们的青春,见证了它从默默无闻逐渐走向人声鼎沸的过程。
她们的缘分,始于上海财经大学的棍网球社团。上海财大,也是较早拥有棍网球社团的国内高校之一。
“最初是被它的新奇模样吸引。”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新生姚赛东在社团招新时,被社长“扫楼”的热情推荐。于是,这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女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校队。周云江则是被室友连续半年的“疯狂邀请”打动的,“原本觉得训练场太远,但看到室友对这项运动的痴迷,好奇驱使我迈出了第一步”。
杨贝妮的“入坑”更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本来想加入网球社,没想到它倒闭了,看到名字相似的棍网球社招新,而且社长特别热情,就这么进来了。”
潘雯静的“启蒙装备”很接地气——一把家用扫帚。2020年,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的她,为完成社团学分参与了线上打卡活动,“当时社长录了分解动作视频,我就拿着家里的扫把练cradle(棍网球的一种运球动作,双手举起球杆,做出类似摇篮的动作,用离心力把球紧贴在球网上——编者注),打卡满额,换了个瑜伽垫。”因为“拿人手短”不好意思,她从此与这项运动“绑定”。
“只要她们还在打,我就想继续”
“只要她们还在打,我就想继续。”周云江说,支撑她们走过十几年的,除了对运动的热爱,更有队友间的羁绊。输赢交替的赛场,教会她们的远不止技术。
她们共同经历过2017年世界杯的惊心动魄。彼时,队伍全是本土球员,面对强敌哥伦比亚,当时的核心队员、现任中国队教练的肖潇赛前突发神经炎,疼痛难眠,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然而,第二天赛场上,肖潇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全队。“前一天还那么难受,感觉都不能动了,第二天在场上那样拼,太震撼了。”周云江回忆道。中国队最终以8:6拿下胜利,那一刻姑娘们也懂了,在团队里,咬牙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中国女子棍网球队合影
对于年轻的杨贝妮和潘雯静来说,2024年底香港赛事的印记,不止是坚持,更在心态。国内赛事常有大比分落败,但此役面对强敌,她们在极端压力下守住了心防。终场前40秒,中国队8:7领先,但杨贝妮却忽然因一个争议动作被罚下。中国队瞬间陷入以少防多的被动局面。“心都揪起来了!”当时的窒息感,姑娘们至今记忆犹新。最后关头,对手临门一击,门将飞身扑救,胜利保住了!于她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胜利,更让她们坚信:再紧要的关头,自己也能稳住。
如今,除了姚赛东专职从事棍网球运动的青少年普及,另外3人都是实打实的业余选手——杨贝妮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财务管理硕士研究生,为了备战世运会,她特意在上学期加班加点,多修了学分。
周云江任职银行中后台,时常只能把训练安排在清晨或深夜。“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想练,总能找到空隙。”周云江说,工作中遇到瓶颈时,她总会想起训练时的坚持:“就像练基础动作,一开始觉得枯燥,但做好了才能享受比赛的乐趣。”
就拿即将在成都世运会上举行的6人制比赛来说,比赛在长70米、宽36米的人造草坪上举行,一场比赛由4节组成,每节8分钟。比赛设有射门计时,从进攻方获得球权开始,若30秒内没有得分或击中守门员,则由另一队获得球权。因此,棍网球比赛节奏快、对抗激烈,球速最高可达160公里/小时,远超许多其他球类运动。在周云江看来,棍网球的魅力之一,正在于它的速度和力量。
棍网球比赛节奏快、对抗激烈,球速最高可达160公里/小时,远超许多其他球类运动 朱伟辉 摄
潘雯静在杭州从事互联网公司轮岗商品策划,每周高铁在沪杭两地“折返跑”,只为了不错过球队训练。集训需要长时间请假,这对处于轮岗期的新人来说挑战巨大。潘雯静鼓起勇气找到公司高层HR沟通。“我跟他聊了很久,聊我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聊代表国家队的机会多么难得。”幸运的是,这位HR曾是一名田径运动员,他深深理解运动员的追求。“他跟我说,工作很长,但为热爱拼搏的机会难得。”潘雯静说,这份理解让她更珍惜每一次训练,“地下车库都能练传球,只要球杆在手里,就觉得踏实”。
从校园社团到国家集训队,这群姑娘在一次次传球、防守、呐喊中,把彼此的青春编织进了棍网球的网兜。“那场雨啊,把场地浇成了泥潭,我们就在水坑里追着球跑……”说起2025年1月亚洲棍网球锦标赛的最后一战,姚赛东眼中依然闪着光。那场比赛前,队伍连败,士气低迷。更衣室里,助教挨个问队员:“为谁而战?”当所有人齐声喊出“为了中国”时,积压的情绪瞬间化作赛场上的冲劲。也正是那一刻,她们读懂了“拼”字的分量。
“在小木兰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作为国内最早接触棍网球的一代,姑娘们深知推广之艰。四个姑娘加入了师姐莫棋雯参与创办的木兰俱乐部,希望吸引更多女孩子无惧风雨,站上赛场。
姚赛东在上海中学国际部担任教练,她感叹,十年前,自己和队友只能四处搜索国外队伍的比赛视频,琢磨技术,一点点抠技术动作。如今的孩子们无疑要幸福很多。“我们总想着把自己以前走过的弯路,经验和教学,都分享给她们,让她们可以更快上手,动作更规范。”
四个姑娘加入师姐莫棋雯(左一)参与创办的木兰俱乐部,推广棍网球运动
一群群更年轻的女孩勇敢走上了赛场
在“小木兰”们奔跑的身影里,队员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看见那份对球杆和网兜最初的好奇与笨拙,也看见那份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中滋长的热爱与执着——球场上,一人用球网接住球,用力抛出弧线,另一人再用球网稳稳接住,外人看来,娴熟得如同表演一场杂技,内行才知道,这是耐得住寂寞,一次次练习对墙“wallball”的成果;看到球疾驰而来,人总会下意识躲避,没想到,有勇敢的“小木兰”主动请缨担任守门员,原来,她从小练习击剑,敢于利剑出鞘。
“暴雨里,家长们在场边喊得比队员还激动!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比自己赢球还开心。”家长的支持,成了“大木兰”和“小木兰”并肩往前冲的动力。初三女孩姚雨璐成绩优秀,被心仪的高中录取。就像“大木兰”路途迢迢也要上演工作和棍网球训练的“双城故事”一样,繁忙的学业从来没有阻拦小姚训练的步伐,哪怕是中考。机缘巧合,从幼儿园起,还没有球杆高的她就跟在“大木兰”一起泡在训练场了。用她的话说,每周一次的训练可以缓解压力,让自己内核更稳定,“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有事情,而放弃棍网球”。
在上海中学国际部读7年级的台湾女孩陈品安是个“运动娃”,从小练习攀岩和田径,去年在学校社团第一次接触棍网球后,坚定地成了一朵“小木兰”,并入选了U15中国台北队。在品安妈妈看来,相比单人项目,团队项目讲求配合,也让孩子学会了信任和包容,这样的成长经历无可取代。
品安妈妈更期待着,若干年后,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姚赛东、周云江、潘雯静、杨贝妮一样,因运动结缘,拥有一群一生的挚友,无论身处何地,有召必回,有梦同追。那样的人生,多棒啊!
这个夏天,“小木兰”们在六盘水的暴雨中,捧起了全国青少年棍网球锦标赛上捧起U15女子组冠军奖杯;“大木兰”们在上海的骄阳下集训,赛前,也把祝福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贵州。
姑娘们同样希望把祝福送给自己。
国旗,在胸前闪耀。热爱,即将成为使命和担当。
即将登上国际赛场,姑娘们的心愿已悄然从“参与”转向“被看见”——让这项运动、这份热爱被更多人看见,也让中国队被看见。
“这是中国女子棍网球队第一次站上世运会舞台,对手都是世界前八的强队。”作为中国队队长,姚赛东说,“我们就是想把差距再缩小一点,我们想打出中国人的拼劲,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有棍网球,有一群为它执着的姑娘。”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陆梓华 实习生 徐一白
编辑:韦嘉维
编审:龚莲
发布于:上海市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